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在甬举行
日期: 2016-10-27
点击量: 41
在为期两天的论坛活动中,与会专家通过历史研究、考古发掘、文化分析等专业角度,深入剖析了世界范围内港口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形成了颇为丰富的学术成果:既有对港城互动关系的宏观架构,也有对单一港口、单个遗址的微观考察;既有对海交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也有对港城体系研究、港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探讨;既有科技考古实际运用的解剖实例,又有典型考古发掘的类型分析;既有港城文化概念的重新构建,也有港城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建。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现了思想的碰撞,迸发出观念的火花。期间,14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应邀作专题报告,内容涉及港城关系、港城文化、港口考古、“海丝”新观等方面,现选取其中7位学者的发言,摘要登录如下:
10月20日至21日,作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宁波活动年”和第4届宁波“港口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北仑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承办的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暨“行舟致远”国际航海论坛2016年会在北仑春晓隆重举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北仑区委书记马卫光,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赵惠峰,北仑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劲,北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陆亚芬等领导出席论坛。来自中、日、韩、法、德、英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60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历史视野下的港城互动”为主题,就港城关系、港城文化、港口考古、“海丝”新观等热点课题展开研讨交流。
在论坛开幕式上,北仑区委书记马卫光表示,宁波“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发展特征是对“港城互动”发展规律的典型诠释。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作为“港口经济圈”核心发展区块的北仑,正着力建设吞吐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世界一流强港,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临港产业,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实现产业与城市更新、文化与形象塑造、“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希望与会专家贡献智慧力量,形成学术成果,为现代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历史的依据。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赵惠峰表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在国家“一带一路”和浙江“港口经济圈”发展战略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的创办,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一种积极探索与传承,也是对当今形势的一种主动对接与呼应。相信通过与会专家的思想碰撞,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宁波的海洋文明与港口文化,也会对“一带一路”战略、“港口经济圈”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提供学术支撑。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认为,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的落成开放和高效运作,成为近年来浙江文博事业建设和海洋文化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标志之一。本次论坛搭建了一个探讨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对提高港口城市的文化凝聚力与辐射力,促进各港口城市的持续发展与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是浙江以文化的角度融入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希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促进港口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指出,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是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海港是古代人类面向海洋世界的窗口,也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枢纽。时至今日,包括宁波在内的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海港城市仍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海洋文化遗产景观,为我们了解中外交流史和海洋文明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值得关注。考订港口型城市的历史脉络,追寻港口型城市的发展历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的创办和首届论坛的举办,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和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论坛期间,作为承办方之一的中国港口博物馆还与德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和韩国国立海事博物馆达成了共建友好博物馆的意向,成为本次论坛活动的一个意外收获。
10月20日至21日,作为“东亚文化之都·中国宁波活动年”和第4届宁波“港口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北仑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承办的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暨“行舟致远”国际航海论坛2016年会在北仑春晓隆重举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中共宁波市委常委、北仑区委书记马卫光,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宋建忠,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赵惠峰,北仑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劲,北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陆亚芬等领导出席论坛。来自中、日、韩、法、德、英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的60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以“历史视野下的港城互动”为主题,就港城关系、港城文化、港口考古、“海丝”新观等热点课题展开研讨交流。
在论坛开幕式上,北仑区委书记马卫光表示,宁波“城以港兴,港为城用”的发展特征是对“港城互动”发展规律的典型诠释。在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作为“港口经济圈”核心发展区块的北仑,正着力建设吞吐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世界一流强港,大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的现代临港产业,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努力实现产业与城市更新、文化与形象塑造、“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最终目标。希望与会专家贡献智慧力量,形成学术成果,为现代港口城市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借鉴和历史的依据。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赵惠峰表示,“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宁波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在国家“一带一路”和浙江“港口经济圈”发展战略中占有十分显著的地位。“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的创办,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一种积极探索与传承,也是对当今形势的一种主动对接与呼应。相信通过与会专家的思想碰撞,一定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宁波的海洋文明与港口文化,也会对“一带一路”战略、“港口经济圈”建设和“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提供学术支撑。
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曹鸿认为,中国港口博物馆与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的落成开放和高效运作,成为近年来浙江文博事业建设和海洋文化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标志之一。本次论坛搭建了一个探讨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对提高港口城市的文化凝聚力与辐射力,促进各港口城市的持续发展与交流合作具有重要作用,是浙江以文化的角度融入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又一重要举措。希望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促进港口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传播“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献计献策、添砖加瓦。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指出,首届“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是在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海港是古代人类面向海洋世界的窗口,也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枢纽。时至今日,包括宁波在内的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海港城市仍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海洋文化遗产景观,为我们了解中外交流史和海洋文明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值得关注。考订港口型城市的历史脉络,追寻港口型城市的发展历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港通天下”国际港口文化论坛的创办和首届论坛的举办,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和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论坛期间,作为承办方之一的中国港口博物馆还与德国国立海事博物馆和韩国国立海事博物馆达成了共建友好博物馆的意向,成为本次论坛活动的一个意外收获。
上一篇:
中德数字技术领袖杭州峰会27日开幕
下一篇:
刘海莹:展览业新目标的三个重建